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生工作 > 正文

青春之火点亮非遗灯彩——池州学院“赴东至县非遗花灯调研实践团”走进五马跑朝文化沃土

【 发布日期:2025-07-02      点击:

2025年6月24日至30日,池州学院“赴东至县非遗花灯调研实践团”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五马跑朝灯”的发源地——东至县泥溪镇朱村,开展为期一周的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

叩门入村:传承人引路,触摸文化根脉

走进朱村,徽派建筑掩映在绿意中,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村委干部与非遗传承人热情接待团队成员,详细讲述“五马跑朝”的历史渊源、表演内涵。在传承人引导下,团队实地探访花灯仓库,触摸传统道具,体会匠人精神,感知古老技艺背后的文化温度。


沉浸学习:多维体验非遗技艺精髓

队员们从基本步伐到整段演出,从锣鼓演奏到歌曲唱腔,从道具制作到染料调配,全方位沉浸式学习“五马跑朝”的表演精髓与工艺流程。团队采用“动作分解+口诀记忆+运动分析”的方式系统训练;通过声学调试、天然染料提取等科技手段,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的融合路径;更通过采风、口述史记录,挖掘民间故事与文化象征意义。


创新表达:科技赋能让非遗“活”起来

为扩大“五马跑朝”的社会影响力,实践团结合专业特长与传播技术,多维展开创新性传承。团队自主策划并拍摄非遗纪录片,从表演训练、道具工艺、传承人访谈到村落风貌,多角度呈现其文化魅力与时代价值。在传统技艺基础上,团队尝试科技赋能——将玻璃纤维、聚四氟乙烯等新型材料应用于花灯道具制作,提升实用性和观赏性。这些材质不仅轻量、防潮、防火,还能通过光影折射增强视觉冲击力,丰富舞台效果。团队将成品花灯赠予村中非遗表演队,村民感叹:“以前靠祖传手艺做马灯,现在年轻人让它更亮堂、更轻盈。”

青年担当:点亮文化传承新路径

实践活动赢得当地村民高度认可与积极参与。村民表示,青年学子的到来让古老花灯文化重焕光彩,也唤醒了大家对非遗的热情与责任感。“你们愿意来学,我们也更有信心把它传下去。”一位传承人动情地说。

非遗不应只是记忆,更应成为时代精神的延续。池州学院实践团以青年之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深度融合,为地方文化注入创新活力。未来,团队将继续深耕地方非遗资源,推动形成“高校+乡村+非遗”多维互动机制,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

(供稿、摄影: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 郑楠楠/编辑:关旋/审核:刘昉)